为迎接上海交通大学 129 周年校庆,2025年4月3日下午,基建处党支部第2党小组组织开展校友回忆录主题党日活动。活动邀请徐放、卢琦、来传霆、张晓霓四位毕业于交大的党员校友,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校园变迁与个人成长故事,基建处全体党员参加活动。

徐放同志以“建筑与人的双向成长”为主题,深情回顾了 1995 年入校至今的三十载历程。读书时的夏日,白天一头扎进实验室专注于实验,到了夜晚,灯光下手绘图纸的求学经历至今难忘、历历在目。到如今,校园里的建筑、人流、车辆都越来越多,目睹这一切,徐放同志心中满是对校园变迁的万千感慨。从徐汇校区跨越三个世纪的早期建筑群(如1899年建成的中院、1932 年邬达克设计的工程馆)到闵行校区“设计大楼”、“新学生服务中心”等标志性工程,徐放同志强调:“交大徐汇校区是国内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校园,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份历史遗产,更要通过智慧化改造让建筑‘活’起来。” 他特别谈到“校园的发展见证了人的成长,人在成长的同时也带给校园一些新的变化”,鼓励所有党员同志要珍惜时光、珍惜当下,正确地对待工作和人生,建设好、守护好美丽的校园。
卢琦同志以“从‘荒滩’到‘学园’的蝶变”为题,分享了第一天走进交大的震撼与感动。“报到当天,父亲指着校外的农田说‘这是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’。” 这句调侃成为闵行校区发展的生动注脚。谈及自己毕业后回校工作的初衷时,卢琦表示,母校承载着青春最美好的回忆,回到母校工作于她而言,是青春的延续,也盼望着能见证母校的持续发展,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。卢琦提到,工作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校园建筑、环境的规划设计和修缮,更加深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。她强调:“交大有这么好的历史,我们有责任把校园好的建筑保留下去。”
来传霆同志以 “徐汇记忆:藏在闹市区里的青春” 为切入点,生动讲述了自己在徐汇校区读研的经历。初入徐汇校区的他,很快便将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视为理想中的校园模样,这种浸润在人文氛围中的求学经历,让他在毕业后选择留校工作时,面对新闵行校区的现代化设施仍难掩眷恋。"前两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市区,就为了看看老建筑,听听市井烟火声。" 来传霆提到,在徐汇校区求学期间,师长们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,这种 "以学生为本" 的教育理念,也让他深受感动。谈及在上海安家的经历,来传霆特别感恩母校提供的发展平台。"从学生到教工,交大不仅给予我成长的养分,更让我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。"
张晓霓同志以“思源湖的‘水韵’变迁”为线索,回顾了自己在交大攻读第二学位以及在基建处工作的经历。“刚工作时,思源湖还只是一片普通水域;如今,这里已成为‘水下森林’与‘生态廊道’的典范。” 作为基建处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,张晓霓感慨于这些年工作管理理念的革新,强调要用科技力量重塑传统基建管理模式,让校园建设管理更“聪明”。谈及团队协作,张晓霓特别提到基建处同志们的奋斗精神,每个项目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。从徐汇校区的保护性修缮,到闵行校区的智慧化升级,张晓霓始终践行着 "建楼育人" 的初心。如今,她正带领团队开发校园数字基建平台,将交大建筑的建造数据、运维记录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归档。"我们不仅要建造现代化校园,更要为后世留下可追溯的数字遗产。"
几位校友同志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交大人的精神风貌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交大这些年的变化。从徐汇到闵行,变的是学习工作场景,不变的是交大人传承百年的精神血脉。最后,所有党员同志一起祝愿母校生日快乐,再创辉煌!
文稿作者及图片作者:陈静